《有招没招》信任危机
【韩流】_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近年来,韩流肆虐,卷席亚洲、漫延全球,上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让我们作个比喻,小聊一下故事的演绎。
“风”:电影。
最近的新闻:《鸣梁》创韩观影人次纪录,超《阿凡达》望破2000万人次大关。(约5000万人口的韩国,2000万人次观影意味着约40%的人走进影院)
韩国历年“千万观影人次”的十二部影片中,有十部是韩国自己的国产片。(1.《鸣梁》,1500万;2.《阿凡达》,1330万;3.《盗贼同盟》,1309万;4.《汉江怪物》,1300万;5.《七号房的礼物》,1281万;6.《双面君王》,1230万;7.《王的男人》,1230万;8.《太极旗飘扬》,1174万;9.《海云台》,1145万;10.《辩护人》,1137万;11.《实尾岛》,1108万;12.《冰雪奇缘》,1029万)
不难看出,韩国是一个电影生产大国,而且每年的人均观影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原因?除了国产片数量很多外,还因为韩国电影人的团结与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外语片的进口限制。
探究韩国的电影史,有数据证明:1955年,韩国政府对国内所有电影制片商都实行免税;1969年,为了庆祝电影引入韩国50周年出版了韩国电影史;1971年,韩国政府对摄制影片和写作电影剧本提供财政援助计划,建立电影促进公司,为电影界人士提供资金及技术;1987年,允许外国人在韩国拍摄和销售影片,促使韩国电影业的技术艺术创新、以及资本积累;1999年,韩片《鱼》以245万观众打破了《泰坦尼克号》的纪录;2006年,韩国实行新的国产影片配额,规定将播放国产电影的天数从146天减少到73天,导致韩国电影界的多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并于实行日7月1日当日停止拍摄一天;2012年,观看韩国电影的观众突破单年1亿人次。
如今,韩国的电影界百花齐放、类型片多姿多彩,社会题材、动作片、言情片、历史片、悬念片、恐怖片等都拍得有声有色,获奖片无数,雄踞亚洲首列,貌似和国际相比,也毫不逊色。我比较喜欢韩国社会题材的片子,除了韩国自己的“十大”,近年的片子推荐《素媛》、《熔炉》、《恐怖直播》、《我是杀人犯》(当然,当年的《杀人回忆》堪称经典,不过没有耐性的朋友还是算了,《我是杀人犯》有点儿像续集、轻松点,安慰一下那些亡灵)。
另外,哭惨了别怪我,韩片就是煽情够到位、有劲有深度。
“花”:电视剧。
我看过的第一部最完整韩剧,是《大长今》。当年,顶着湖南卫视5分钟一小广告、20分钟一大广告的压力,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追完。
一直觉得大长今就像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总有神仙跑出来解救。《大长今》把韩国的美食、医学、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韩国人民要把孔子孙思邈认祖宗。只是,至今有个疑问:大长今时代韩国的文字还是中文,是什么时候发明了现在使用的文字?
《大长今》之后,看的韩剧一直都比较少,感觉是上百集也不知道在讲啥、一集是饭前吃到饭后…当然,这个理论有点偏激,风靡全国全亚洲的韩剧自然应该有它的魅力。
探究一下韩剧的制作体系,它和美剧类似、但更不人道,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模式。韩剧大多在播出前1至2月才开始拍摄,开播前完成4至6集(总量一般约20集),之后当周现拍现播,根据收视率及观众喜好随时调整剧情、压缩或无限延展集数、赞助商随时决定广告的投入…据说,有编剧通宵达旦写剧本改剧本过劳累而住进急诊室。当然,“铁打的韩剧、流水的男神”,有韩国编剧酬劳比男女主角还高,每年有300多人为成为编剧而进入韩国电视剧编剧协会教育院。此外,韩剧中大量重复出现饮食、旅游、时尚、服装、科技等类型的植入广告,从而带动了韩国经济。
近两年,韩剧越发的火爆,不看两集还真赶不上时代了,我曾下决定把《绅士的品格》、《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看一下,看了点,终还是需要再考虑考虑、找找时间。
“雪”:音乐。
影视业、娱乐圈离不开音乐。韩国的流行音乐,已成为东亚、东南亚的一种主流音乐,包括舞曲、现代节奏蓝调、流行电音、嘻哈音乐等,目前还正迅速扩展到亚洲以外的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尤其是在墨西哥和阿根廷。
我常看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的娱乐节目,发现韩国的组合真是日新月异,都是一伙一大伙一小伙,少男组合少女组合少男少女组合,当然,男女混搭组合倒真不多。目前,比较火爆的:EXO、少女时代、东方神起、Super junior、BIGBANG、2NE1、T-ara、FX、Kara、SS501等等,数不清。
热歌劲舞,应该是韩国组合的特色吧。韩舞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动感、活力,青春美好的标志。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还是离不开商业性,歌星或唱片公司出于商业利润的原因,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在舞蹈中加入了好看的街舞元素,比如breakin(地板舞)、lockin(锁舞)、poppin(机械舞、电流舞等)等等,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当然,韩舞没有街舞难度大,相对于Hiphop街头艺术来说,韩舞进行了升级和包装,形成了潮流。
(去年香港有部获奖青春片叫《狂舞派》,讲述了天才街舞少女阿花与他的舞队BombA经历重重波折终于站上舞林大会舞台的故事。片中的好几个dancer都是香港地区跳街舞的佼佼者,而街舞融入酷跑、太极等元素,这和韩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美容及其他。
韩国的影视业、娱乐圈不缺俊男美女,只是大家总会疑问:有没有做过?对于离中国咫尺之遥的韩国,我也有疑问:是因为韩国对于审美过于苛刻、还是韩国人相对于常态有一定差距,导致了美容业的兴旺发达?
我有时看《非诚勿扰》,里面的男嘉宾女嘉宾会直言不讳的说自己的某个部位动过(哪怕已面目全非),而且蛮好,对自己的生活、事业、交际均有莫大的帮助。所以说,美容应该是进入一种常态模式,更别说公共场所、包括小区电梯里铺天盖地的美容广告,标志是:韩国的。能亲自到韩国做,更好。
不能不说,这也是韩国提升内需、拉动经济的又一方式。
除了美容业,韩流里还有很多,让国人狂追潮。比如手机,三星,全球占有率第一,2014年Q1季度市场份额34.9%;比如网络游戏,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代表作天堂、仙境传说、天翼之炼、神之领域、风之谷等等;比如网络通讯,全球网速第一,目前开始研发下一代超高速5G移动网络,下载800MB电影只需一秒钟。
2011年,世界上首部在影院上映的智慧型手机电影《波澜万丈》,由韩国导演朴赞郁和弟弟朴赞庆执导、使用iPhone 4拍摄,获最佳短片金熊奖,促进数码技术成为电影制作的主要媒介。
“风花雪月”的因。
韩国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于1948年8月15日,取代运作3年的美军政府而成立。经历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1987年建立第六共和国,成为一个半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总统的权利没有美国的大),目前由民主统合党和新国家党两大政党左右韩国政治。韩国是单一民族,通用韩国语,50%左右的人信奉基督教、佛教。(推荐国产经典剧《走向共和》,对所有的政治体系就比较清楚了)
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推动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里,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汉江传奇”。韩国今日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积极栽培有实力的财阀相关,长久以来,韩国经济遭数个财阀家族垄断。(偶像剧里的财阀富二代公子千金,并非空穴来风)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至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我开的小玩笑,有点小贬义,基于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吧。
风花雪月,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期望韩流犹如一场流感,让我们感受畏寒高热、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的痛感,享受排毒养颜的快感。而后,像韩国人一样,爱国爱家爱自己,国产雄起!
《皮囊之下》:剑走偏锋的四不像
2013年的斯嘉丽·约翰逊可谓在「声色」领域玩了个遍,在《情圣囧色夫》里体验了一把治愈性瘾者的女神、在《她》里扮演了只闻声音不见人AI、而在《皮囊之下》中则大胆「献身」,让众多宅男们大叹福祉的到来居然这么悄无声息。原本「只可远观,不能亵玩」的女神不仅在这么一部小众片中脱了个一干二净,还在好几个丑男的魔爪下惨遭「蹂躏」,不禁令吾辈黯然神伤。
从大多数影评来看,《皮囊之下》基本被定义为科幻文艺影片,但在我看来却有点四不像的意味。说它是科幻片,却少了科学严谨的逻辑架构;说它是文艺片,又没有能够引起共鸣的情境与情感。反而,它具有的「表现物质世界」以及「荒诞的情节」等元素倒是让这部电影有了些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与其他脍炙人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较,《皮囊之下》晦涩的电影语言和缓慢的节奏不但降低了它的可看性,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其在美学和内涵深度上的表现。
当然,如何界定一部电影并不是最重要的,好看才是硬道理。事实上以某些角度论,《皮囊之下》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音乐和整体效果方面,带有意识流色彩的配乐与苏格兰高地阴冷潮湿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足以使电影散发出诡异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但是,这些东西只属于给电影加分的「辅料」,而在担纲「主料」的讲故事方面此片却做得相当薄弱。推动剧情的,或者说能够让观众耐着性子看下去的动力似乎只剩下了斯嘉丽·约翰逊稍欠完美的丰乳肥臀。
《皮囊之下》似可看作是另一个版本的《画皮》,只不过其中的「女鬼」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其实导演的立意也不难理解,既可以套外来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问题,也可以套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问题,就看观众怎么看待了。只是,在坑爹的节奏和剧情下,观众早被折磨得半梦半醒,哪儿还有心思去品咂个中滋味。想起乔纳森·格雷泽曾执导的《性感野兽》也是一部剑走偏锋的小众片,看来这位仁兄恐怕是一条道走到黑了。
《盗马记》夺宝旅程
很有意思的夺宝电影,梁家辉可谓千面人,演什么像什么。布拉格在陈慧琳的衬托下也显得越发美丽,郑伊健依然帅气无敌,不错的结局。
电影简介:
某晚,一辆运送文物的卡车发生车祸,内中昭陵六骏之一的唐三彩“飒露紫”失窃,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在此之后,热爱攀岩的电视台女主持夏梅被派到英国伦敦参加某拍卖行的活动,借机调查“飒露紫”的下落。谁知在会场她的隐形耳机信号和警官张浩的耳机信号相冲突,以致于暗访行动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张浩主动登门拜访,告知神秘狡猾的国际大盗九尾狐很可能将“飒露紫”锁定为下一个偷盗目标。从暗访录像中,他们果然也看到一个疑似九尾狐的身影出现。
为了彻底查到“飒露紫”的下落,夏梅请缨留在伦敦,而此时九尾狐也主动接近夏梅。浪漫而紧张的文物追查之旅由此展开…
《床下有人2》:朋友,我们做朋友吧
青春恐怖片,始终是世界各国影坛中不可或缺且地位可观的风潮之一。近年来随着华语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这一类型或者说这类题材,更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俊男靓女们和着惊恐的尖叫声,伴着或血腥暴力或骇人惊悚的可怕画面,在一个个悬疑四起的情节中,有的似无头苍蝇死命乱撞,有的智慧无畏,敢于挑战黑暗甚至所谓的“鬼怪”……
但在这些青春恐怖片的一个个让人毛骨悚然又疑心大发的故事中,又总能呈现出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等等的情感真谛来。让观众们冷汗过后,也总能收获些荷尔蒙狂分泌之后的惊骇快感和情感动容来!因此,恐怖片也好,悬疑惊悚片也罢,这类题材始终是观众们不可或缺的一道道大银幕视听美味。
作为已成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床下有人2》与前作的关系可谓仅仅在片名上,“床下有人”的慑人噱头,也被编导们变了个手法,且同样让人心惊胆寒。影片的故事创意,来自网上和民间早有耳闻的“十大校园鬼故事”之首的“好朋友,背靠背”。医学院校园的背景设置,业一下子将“刀光血影”的色彩浓郁了不少。开篇的故事交待中:寂静阴森的女生宿舍,走廊里空空荡荡且灯光黯淡,只一女生独自在睡前洗漱;接着诡异的带血篮球,白衣裹身黑发垂肩,面目模糊的身影,忽隐忽现;更伴着遥闻深廊处狰狞般的尖笑声,关门声,走步声……寝室里电话铃突然想起,惊恐的女生接听后,听筒里却传来阴冷的声音“好朋友,背靠背;好朋友,背靠背;好朋友,背靠背……”
离奇杀人事件就这样在这所古老的医学院里发生了。原来一个女大学生被害身亡,尸体被钉在了好朋友的床板下。半年后,在这所医学院毕业的六位好友同学,结伴回到了他们这所已然在杀人案后荒废的旧日校园。这两男四女,有的是恋人,有的是挚友,也有的是闺蜜。却各自怀着各自的小秘密和想法进行这次重温旧梦之旅。
相比于《床下有人》时的两对小情侣遭遇的“古镇凶灵”事件,此番的“撞鬼”可谓更大气了不少。无论从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或是“床下有人”的惊恐指数,还是“用情说事”的故事内涵,皆可看出这部续作创作者们的用心之深。尤其是友情,作为贯穿影片始终的精髓,始终引领着六位主人公,在这个包裹着大到“济世医学”,小到私人恩怨的诸多卖点的故事中持续向前,最终在被吓到,被绑架到,甚至险些被害死的亡命之旅过后,真心地意识到,朋友的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诸多骇人桥段的营造,也足以让人联想起堪称西方新恐怖片经典的《人皮客栈》系列和《电锯惊魂》系列等佳作。而在悬疑最终真相大白前的各种凶手的猜测,也足以令观者们费不少心思和胆量!
《志明与春娇》寻找爱情
短暂的接触让这对陌生人成为了知己、恋人,有那么点一见如故的缘分好浪漫。感觉其实对于一个女人真的很重要,真实的生活,小制作的结晶,非常有味道的影片。
电影简介:
一纸戒烟令让狭窄的后巷成为新型社交区域,无数抽数的男男女女不得不躲进那里抽烟。无论身居何位,所为何事,在那里他们都只是一个烟民,大家所做的无非是一起吞云吐雾、一起科插打诨。来自广告公司的志明和在化妆品专柜工作的春娇在那里相识,志明的不幸遭遇以及为春娇点烟的举动让春娇对这个斯文的男人略生好感。在接下来的几个日日夜夜,两人不时的传送短信和相约街角吸烟。感情通过拇指传送,爱情在烟雾之中滋生,最终一条暧昧的短信导致春娇和男友家豪分手。就当春娇准备全身心投入与志明的恋情时,志明的态度却变得含混不清。烟雾继续在街角后巷萦绕,但却不能弥合二人之间出现的隔阂。伴随着增加烟草税的决意颁发,广大烟民们开始搜寻和囤积香烟。在寻烟过程中,志明和春娇在他们第一次遇见的便利商店重逢,这晚,两人相约一起去找烟…
【韩流】韩影黄金时代,各种类型任你选
说2013是韩影黄金年一点儿都不为过,警匪、惊悚、悬疑、动作、……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类型都有,并且部部精彩,绝不掺水。在去年接触了韩国电影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基本把当年能找到的韩国电影都看了遍,同时也恶补了很多早年的韩国电影,有些是以前看过但已经印象很淡的,有些是跟着现在的名导和名演员的足迹倒回去找的,也可以算是这些年我错过的好片。
也许有些人会像最初的我一样,虽然各类片、各国片也看,但看之前总会在心理上对这些较少接触的事物有些抵触。比如之前我自己就是在手头上的英语片、粤语片、国语片全都看完的时候,才会考虑观看其他语种的影片。但我想说的是,哪怕你是从不接触韩国文化的人,在我本文推荐的影片里,只要有你喜欢的电影类型,那么不管你选择其中哪一部,相信都一定会将你拽入韩流的漩涡,从此沉迷!
警匪片
TOP 1
《新世界》
TOP 2
《监视者们》
TOP 3
《特搜本部》
之所以从警匪片开始说起,一方面这是我非常偏爱的题材,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去年的一部《新世界》开始,开启了我这一年半对韩影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情,对棒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
初看完《新世界》时,我的感受就是直呼过瘾!有人说这是韩版的《无间道》,我不认同,我觉得是很不相同的,至少从政治的角度,棒子总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但这点即便是香港也是不太可能流露的。片中的黑帮三号人物丁青很萌、很狠、也很重情义,个人感觉比男主角的角色设定更出彩,非常讨人喜欢。
《监视者们》翻拍自香港2007年的影片《跟踪》,节奏感很强,把跟踪与反跟踪拍到了极致,结局是比较赚眼泪的。《特搜本部》是标准的刑侦、警匪片,是又一个敢于在大银幕上挑战权威的例子。
悬疑片
TOP 1
《杀人回忆》
TOP 2
《老男孩》
TOP 3
《委托人》
《看电影》杂志从今年的第一期开始推出了“韩国电影100部”这个系列,《杀人回忆》是此系列推荐的第一部影片。这是根据一个至今未破的连环奸杀案改编的电影,影片中的细节设计巧妙,演员演技精湛,让观众体会到大海捞针般的茫然无助感。最大的悬念就是无解的结局,有点《十二宫》的意思。这部电影成就了导演奉俊昊,也是他与宋康昊“双昊”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也许就是某天突然有人要置你于死地,而你还没搞清楚原因就咽气了。《老男孩》为朴赞郁导演“复仇三部曲”中的一部,夸张、悬念、重口、暴力、畸恋是我对此片的印象。连导演自己也说,“这部电影是无法令所有观众有所共鸣的。”片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你笑,人人陪你笑;你哭,那就一个人哭吧。”
相较于前两部大师级作品,《委托人》可能就稍显逊色了,但实际上它仍是部把悬念做的很好的影片。喜欢悬念片的人永远都最讨厌剧透这件事,所以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吧,这里不过多介绍了,总之整个故事只为最后的那一句话!
惊悚片
TOP 1
《追击者》
TOP 2
《恐怖直播》
TOP 3
《捉迷藏》
话说《追击者》这部电影我是独自一人在几年前的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看的,嘿嘿,看到后来完全是静音着看下去的(有点不敢直视啊)。虽说不是像鬼片那样恐怖,但可能因为自己与片中的受害人一样都是女性,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代入感,再加上日韩热衷的变态美学,真的是有点hold不住,以致于现在也不太敢正视海报上河正宇的那张脸~~~
如果把我看过的2013年上映的韩影不分类别进行排行的话,《恐怖直播》绝对是可以排进前三的。私欲、政治、社会体系的不公在这小小的直播间里被彻底裸露在观众的眼前,导演对故事进展的把握非常到位,紧张、紧凑、悬念丛生,而河正宇把这位主播的恐惧与心理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捉迷藏》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视帝孙贤周难得出演的电影。这是关于潜藏在陌生人家里的寄居者的故事,揭示了这类人所处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挺像鬼片的,在揭晓真凶之前一直都很吓人,那位小姑娘恐怕以后只会青出于蓝胜于蓝。
战争片
TOP 1
《太极旗飘扬》
TOP 2
《欢迎来到东莫村》
TOP 3
《高地战》
韩国的战争片与美式战争大片不同,好莱坞侧重的是表现英雄主义,提升美国人形象;韩影则侧重体现战争中的无奈与人性的虚伪脆弱。《太极旗飘扬》与《高地战》属于非常直接的战争戏,炮火、血腥、心理摧残。而《欢迎来到东莫村》是我很喜欢的,它并没有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对其用了一种浪漫的、充满幻想的手法来表现,尽现了导演的理想与哲思。大凡来到东莫村这样的世外桃源,应该都会被洗净铅华,不想离开吧~
动作片
TOP 1
《柏林》
TOP 2
《嫌疑人》
TOP 3
《隐秘而伟大》
《柏林》是河正宇在2013年的又一部力作,与一姐全智贤搭档挑梁了这部谍战动作片。动作戏码在美学概念上精益求精,以及剑拔弩张的谍战气氛和柏林的异国风情,都为这部影片赚足了人气。全智贤的《来自星星的你》当时还没热播,如今女神的全面复出更带动了《柏林》的受关注度。
另两部《嫌疑人》和《隐秘而伟大》分别由人气男星孔侑和金秀贤主演。韩国很多电影都喜欢拿南北朝鲜来说事儿,基本都是走的刚中带柔的路线。去年除了这两部以外,还有《同窗生》也是这类故事背景的动作片。
TOP 1
《圣殇》
TOP 2
《辩护人》
TOP 3
《密阳》
对于剧情片,你也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类别倾向的影片。喜欢的人会说这是剧情片,不喜欢的人就会说是闷片。《圣殇》是导演金基德在2012年上映的作品,依旧用他一贯极端、残暴、边缘、激荡、暗黑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信任和复仇的故事。“决不能得到原谅的一对男女”是怎样完成了救赎别人与自我救赎,看完本片你一定会有答案。
《辩护人》是根据韩国历史上的“釜林事件”改编的,人物原型是前总统卢武铉。宋康昊在法庭上的那段雄辩之辞说得着实出色。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中国有那么多中年男演员,很多都是中流砥柱,但我一时真想不出有谁能像宋大叔这般能演的。
《密阳》的故事对我来说真的是闷了一点,但鉴于它的获奖记录的确还是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不看故事咱就看演技吧!本片的男女主角是我所认为的最会演戏的韩国男人和韩国女人:宋康昊与全度妍。这两位,一位甚至有点丑,一位则长相平平。尽管如此,我们的宋大叔几乎能诠释任何角色,全姐姐则是脱了衣服也能演、穿着衣服也能演。总之,表演功力都是绝对炉火纯青!而这部《密阳》更是为全度妍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虐心片
TOP 1
《素媛》
TOP 2
《熔炉》
TOP 3
《婚纱》
人有的时候就是喜欢找虐,此时这种虐心、赚眼泪的影片便是最佳选择。有没有发现这三部影片都跟孩子有关呢?有什么比天真无辜的孩子受到伤害,而他们又偏偏非常懂事这件事来的更加残忍呢?
《素媛》与《熔炉》都是孩子受到性虐的事情,故事的结局有无奈也有希望,但寄望于由此这类事件、这类人能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或许才是导演们的真正所想吧。《婚纱》前两部不同,讲述的是胃癌末期的单亲妈妈与女儿的故事。如果你想找哭片,但又对孩子遭到暴力这种黑暗的社会题材不感兴趣,那么这部《婚纱》就是你最好的选择。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日本一个得了绝症的妈妈在临死前教会了自己5岁的女儿做家务。如果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肯定会同样的虐心。
古装片
TOP 1
《观相》
TOP 2
《王的男人》
TOP 3
《逆鳞》
据说韩国早期的古装电影都是以情色为主题的,甚少涉及其他内容,但从近几年的影片趋势来看,忠武路开始挖掘自己的历史人物以及改朝换代的东西了。《观相》与《逆鳞》分别是去年与今年的古装大制作,我个人更中意《观相》,不知是不是有宋大叔在的电影就一定更有看头呢?《观相》中嬉笑怒骂又血泪交融,古代“看相”这个卖点也非常吸引观众,最重要的还是该片强大的明星阵容,不卖座都不行啊!
《王的男人》是很早的一部影片了,也是李俊基当年的成名作,不知道伪娘的受欢迎是不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呢。影片整体风格唯美绚丽,但同时也是一出充满了腥风血雨的宫斗戏,并涉及同性恋话题。韩国人挺爱拿帝王的性倾向来说事儿的,另一部由赵寅成主演的《霜花店》也是同性恋帝王的故事。
喜欢古装片的话,还有一部《双面君王》也是比较推荐的,李秉宪主演,喜欢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情色片
TOP 1
《后宫》
TOP 2
《人间中毒》
TOP 3
《丑闻》
我接触的第一部韩国情色片便是《后宫》。韩国女星为艺术敢于献身的精神向来是出名的,她们的古装扮相也着实令人着迷,其服饰的唯美与大胆更是为情色这个卖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感官刺激。古代宫廷永远都是欲望与权力争斗的场所,再善良天真的人一入此门也会负重累累,如原始森林里的动物一般,必须时刻提高警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聪明的女人进入宫中,必然会成为一把红艳的利器,情与爱只能留在高墙之外,而高墙之内永远不会再有真心。
《人间中毒》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情色片。也许这算爱情片更为恰当,但我想,不算A片的话,区分爱情片与情色片的唯一方法应该就是看是否有裸露,以及裸露的程度吧。这部影片由当年的“俊熙哥”宋承宪挑梁,女主角是新人演员。导演对欲拒还迎的心理戏码拿捏得非常到位,情爱部分也处理的很美,完全没有咸湿的观感,让观众对这个想爱却不能爱的故事感动流涕。
《丑闻》是多年前的名作了,一个是风流好色成性的花花公子,一个是未嫁入门便已守寡的贞洁烈女,两者的欲望之火呼之欲出。这是裴勇俊踏入影坛的第一部作品,女主角全度妍也是大胆献身,两人双双在当年的青龙电影节上凭借此片获得奖项。
爱情片
TOP 1
《我脑中的橡皮擦》
TOP 2
《空房间》
TOP 3
《触不到的恋人》
把爱情片放在最后一类是因为韩片虽然是靠爱情片起家,但并不是这一两年的重头戏。在我看的韩影里,细数真正的爱情片似乎都是较早时间拍摄的。
这部《我脑中的橡皮擦》是我很多年前看的,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向身边朋友推荐的。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别的什么美女帅哥都是浮云,再也没有比孙艺珍更美的女人、比郑宇成更man的男人了!影片的画面非常唯美,尤其是对男女主角的特写,太细腻动人了!这虽是一个爱情与病魔的老话题,但是无论如何,只要看过总会被打动~
《空房间》是怪才金基德的作品,如去年的《莫比乌斯》一般没有对白。这是一场奇幻的爱情之旅,两个冷色调的人靠在一起,终会碰擦出淡淡的暖意,这种感觉微妙、暧昧、浪漫,或许这一切竟是个美丽的梦境也说不定呢~
《触不到的恋人》是很早的片子了,但我是最近才看的。算是纯爱片吧,一个信箱连接了不同时间轴上的两个人,彼此只有通过手中的物件才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为什么大家没能在计算好的约定地点见面呢?因为无法见面的两个人,老天早已对他们有了设定的安排~
*扫盲:韩影大师足迹
如果你是真正的电影迷,那么循着大师的脚步是不会错的。在韩国电影界,最知名的导演莫过于奉俊昊(《绑架门口狗》、《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雪国列车》)、朴赞郁(《共同警备区JSA》、“复仇三部曲”系列)、金基德(《空房子》、《圣殇》、《莫比乌斯》)。将这些被奉为经典的影片全部观看一遍,相信你会深深的被韩影所吸引,欲罢不能!
《洛克》:多少愤怒可以用来平复
英伦猛男汤姆•哈迪这次没有大秀肌肉来一场《勇士》的决斗。只是以建筑工人的身份,憋屈的坐在轿车中,如正常的每一天一样下了夜班,个把钟头后将到家与两个儿子看比赛。结果一连串的电话,先是一夜情的不漂亮大龄女同事生子紧急求助,立马给家电话告知不能回家,同时又要解决公司的工程项目,紧接着遭到公司解雇,老婆要求离婚,醉酒的同事不仅搞错了水泥型号,还不能驾车外出请求增援,在几近精神崩溃的档口,哈迪必须要耐心的听完儿子对刚看完比赛的心情诉说。
究竟是家族血统的继承,还是人生命运的倒霉。哈迪咒骂完臆想出来后座上的死去老爸,调整心态深呼吸,一切都会好的,明天的太阳又是新的。然后继续接听一个又一个该死的电话,并且平复情绪把控着方向盘,不致出现车毁人亡的惨案。
这部只在5天内完成的影片,尽管片中的汽车一直在公路上疾行,但依然属于禁闭小片。没有《狙击电话亭》那般凶险,也不如《1408》那样惊悚,更接近于接地气的《活埋》。整部影片的拍摄场景只聚焦在驾驶座位上,伴有车外划过的灯光,疾驰而过的车影,时而想起的警笛。一座又一座桥,一段又一段路。大部分桥段都是不停的接电话和打电话,其他人物的声音都是从电话中传来,各种感情碰撞,女同事的哀求,老婆的愤怒,醉酒同事的不理解,孩子的无知,都在分分钟间汇集一起击向哈迪。尽管每一击不比拳击那样凶猛疼痛,但依然拳拳到肉处处见血。观众相当于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帮不上任何忙,只能跟着哈迪的痛苦表情和纷繁心情此起彼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哈迪可能从未听过南唐李后主的这首名句,但他此时此刻的愁心事,绝对已经被表达的淋漓尽致。离婚和离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发生,本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近在眼前,顷刻间灰飞烟灭。还要以极大的控制力和意志力来八面调和,不让事情继续恶化,这不比在血腥赛场上不让自己倒下去容易多少。
不就是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出轨吗?至于得到这么大的惩罚吗?不喜欢她更不爱她,只因那次喝了点迷糊小酒,结果造成人生惨剧。没关系,哥是无敌心理大师。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悲催,那就来看看哈迪的,见识一下一个男人的精神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大。最后一声婴儿的啼哭,总算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去他妈的糟心事吧!儿子,爸爸来了。
《蓝》:谈回忆
在说[蓝]之前,先来谈谈电影化。
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不属于“容易看懂”的电影。这不仅仅是剧作上的问题。[蓝]的摄影、剪辑、音乐等电影语言是具有强烈的内在联系的。基氏的电影用这种联系说话,而非仅用剧情说话。这就牵涉到了电影化这个微妙的话题。
那么何为电影化?我认为,讨论电影化,就是讨论摄影、音乐、蒙太奇、表演、文本等元素在一部电影中是如何组合的。电影与文学一样是要经过“自觉”阶段的。自觉象征着电影人对电影语言的熟练运用。摄影作为电影语言之一,你不能说拍的好看,就是熟练运用了;同样,摄影也不能完全“屈尊”于叙事。我们常说“文学的幽灵在电影上空徘徊”,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窘境。
然而说它微妙,是指我们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己是否需要它。电影艺术是可以用商业价值来衡量的,所以何必那么麻烦?可以说是时代在选择电影人。基氏对这种状况了然于心,所以他能清楚地做出选择,这与他的作品成就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蓝]作为一部高度电影化的作品,它展现的仍然是最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人心困境。基氏将人物放置于一个难以逃脱的境地,电影语言由角色的情愫牵发而出,流转,律动,超出限制,又归于定律。
如何解释定律一词?用苏七七的话来说,“[十诫]用了九个不同的摄影师,但是这十部电影的风格是如出一辙的”。这就是电影语言内部强烈的联系。
而基氏自己说,这是由“剧本精神”决定的。剧本精神要求导演对电影语言有绝对的掌控力,譬如说,在角色悲伤、绝望时,剪辑、摄影、音乐、文本都得调遣起来为绝望服务;同时,各种电影语言又得相互流转,超越彼此的界限,这样,摄影所展现的就能超出画面描述,音乐也不只是为了听觉上的满足而存在。
讲了那么多有关电影化的东西,那么它们之于[蓝]又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蓝]能让我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电影化的强大?我觉得,还是控制。反复观摩之后,会发现其实基氏的电影是相当封闭的。他不会去拍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会用不熟悉的人。片中多数镜头都是近景和特写,连空间变换都显得十分奢侈。[蓝]就像是一个小房子,基耶斯洛夫斯基把一系列元素关在里面,控制并实验,然后在小本子上记录下结果,总结出公式。
细想之后会觉得可怕,因为他把人心当作演算的过程。
不过对于基氏来说,他能充分地理解人心,也能理解这种封闭的深意,因为他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蓝]的故事,也是在讲封闭,讲牢笼。人们拒绝回忆,大多数是因为回忆太过于悲惨;但是对于朱莉,她拒绝回忆的原因,是在丈夫女儿去世引起的过度伤痛中感到了不自由。她的回忆是美好的,由美好而生嫉妒,嫉妒生逃避,逃避不得,才发现自己深陷回忆的牢笼中。
前面我为电影语言这个概念花了较大的篇幅,是有原因的。从摄影来说,如果你无法理解影像语言所要传达的讯息,那么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蓝白红]。以[蓝]为例,在表现回忆时,蓝色作为一种色彩,参与到了叙事当中,甚至可以说蓝就是一位主演。
一开始的车祸片段中充满了阴郁而末世的蓝色;而在随后的医院片段中,蓝色消失了,人物脸上只剩下绿和红,显得肮脏、扭曲。很显然,基氏是在后期制作中故意将蓝色过滤掉的,这是为了让蓝色的消失本身具备意义。比如这个片段,朱莉独自坐在躺椅上,突然画面绽放出大片蓝色,同时,朱莉惊醒。震撼的乐声落下后,她的眼神变得坚忍而痛苦。
蓝色充当了很多角色。它在朱莉的肉体伤痛消褪后,作为心理创伤,再度闯入了朱莉的世界。它是回忆的象征,同时也是抗拒回忆的象征。朱莉搬出旧居,改变了穿衣风格(她再也不穿黑丝了),将包里的旧物倒空,与其他男人上床,却还是舍不得那座蓝水晶吊饰。她去拜访母亲的那个桥段是别有深意的。朱莉在他人面前强颜欢笑,却在失忆母亲的家中冷言自语(那所房子的布置全为暖色)。色彩甚至先于文本,表达了朱莉对回忆的抗拒。
用颜色来代替文本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手法,稍不注意就会有导演的个性成分羼杂其中,这是会令人质疑的:你到底是要表现主题还是要表达个性?基氏作为拍出[蓝]的导演,他内心对于个性的压抑可能比任何人都强。这种压抑还表现为他强烈的控制欲,对每一帧画面,蓝色出现与否,出现在哪个位置,他都有精确的控制。比如说朱莉把奥利佛邀来老房子那段,人物立于墙前,墙上亮得不自然的绿光把人物的半边都染上了绿色,而窗外下的却是蓝色的雨。窗旁两块小面积的墙体,一边是蓝色,一边是绿色,控制精确得当。因为控制才产生了语言所要表达的讯息。
[蓝]中也有许多对音乐的尝试。作曲家普莱斯纳绝对算是基氏的知己了,他俩对电影音乐的讨论结果往往就是“不用音乐”。不用音乐就是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要说的。音乐也是电影语言,既为语言必须言之有意、言之有理。这是普莱斯纳作曲的特点,他的曲子是独立的,其中自有一套情节,不须为电影而作或者是依附于电影情节。
片中有几个明显的节点:画面渐黑,音乐突然插入,而且只有一个或半个八拍。如果[蓝]的人物不是一群音乐家的话,这种手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而如果从音乐家的角度来理解的话,音乐可说是回忆的具象化,它的进入方式、曲风、持续时间,都可以解读为在那一瞬间,回忆是如何闯入朱莉的世界的。所以[蓝]就具备了多重的解读方式,在视觉上也好,听觉上也好。
朱莉的丈夫去世前未完成的那首《欧洲联合曲》,气势恢宏,而对朱莉来说却是一种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首曲子也扮演了朱莉死去的丈夫,因未完成而显得捉摸不透,就算是曾经出轨,朱莉对他的怨恨还是抵不上回忆的重压。其“未完成”显示出了神秘感,因神秘感而令人无法逃脱。最终朱莉反抗的矛头也是指向了这首曲子。她把交响乐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改成了长笛的温婉绵长。
当然基氏也是会玩小手段的。朱莉把丈夫的曲子改的面目全非,结果在《Kieslowski》这张专辑里,那首曲子的名字还是《欧洲联合曲》。
基耶斯洛夫斯基一辈子都只能拍一种电影:小环境中人物的矛盾。而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放弃对结局的关注。因为观众已经将自己代入局中,电影成了自己的事而不是导演的事。我认为这是电影化的效果。说白了看电影就是为了个代入感,电影化就是完成了一种全感官的代入。当然这是粗鄙的说法,因为电影毕竟是艺术。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一样的主题 不一样的温情
与之前类似的科幻片相比,这部影片同样要传达一种理念:由于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残忍地对待大自然以及其他动物,终究导致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战争。
就像影片的开场部分就是猎人捕捉猩猩,随之就是可怜的猩猿被拿到去做实验,至此,本片中的重要角色,利用猩猩作为试验体的科学家威尔出场。
大半夜被吵醒、喂奶的好奶爸
百度上有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技术手法的高超运用:片中的大猩猩是采用真人捕捉和CG合成的方式制作的,而扮演凯撒的安迪瑟金斯实际上只是在工作室里完成动作捕捉。
其实我们除了在技巧上发现,这部影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更细腻,情感交流很多,尤其是眼神交流,尤其是凯撒的眼神,我们可以更加传神的看到它的智慧与情绪变化。而在这个方面,编剧也是非常聪明的做了一个铺垫,那就是,影片通过威尔的视角让我们知道这些猩猩的智慧体现在眼睛的的颜色上,这也就让眼神交流顺理成章的呈现给了观众。
尤其让我们体会的是,这部影片除了具有肉感外(不像一些影片纯粹就是钢铁式的的主角),更具有一种神,这种神有时候体现在温情的感情上,比如说,影片中威尔与凯撒之间的父子情谊,让影片更饱满。而且这部电影的温情部分还体现在,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展现猩猿之间残忍的战争和冲突部分。这种细节上的体现,比如,大家是否发现到,凯撒其实不会滥杀无辜,在越狱的时候,凯撒对另一个还算有人性的看守没有赶尽杀绝。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基本上都是根据凯撒的命运的波折来展开的,而这种主要的情节基本上是威尔与凯撒之间温情的部分。
我特别喜欢凯撒站在高高的大树上跳远的这一部分,就像我喜欢夕阳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宁静和智慧
。
《妙探双娇》特警出击
天才都这样?
毫无疑问,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荧屏天才形象:智商超人,情商为负;孤独自闭,甚至精神分裂;不懂人间烟火,正常人眼中的另类。
哈哈,依旧喜欢黄昏的惬意,尤其是欣赏这种天才在黄昏下思考的场景。
该片最重要的成功之处恐怕就是技巧的的巧妙运用,如果用四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瞒天过海“:影片在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天才形象的同时,还将天才心中的挚友以及之后的恐怖分子威廉活化了,而不是像其他影片一样,仅仅只是通过别人的描述让观众自己来塑造这么一个本就虚无缥缈的形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将天才的内心世界剖析地非常彻底而精彩,同时又给观众一种无形的神秘感。反正当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是完全相信确有”浪子室友“和威廉的存在,但是看到后面的部分时,不得不说有一种恍惚感、欺骗感的同时又有种意犹未尽的感慨!
最后说说影片的片名,在原英文版的影片中,其名字是”the beautiful mind“其中的 mind被译作是心灵,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字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义,比如说”头脑“等等,在此不过多的解释。
《狗牙》--无知即力量
在时光上既不能搜到这部影片的信息,也不能搜到相关日志真是可惜,在论坛上发了个相关问题的贴子还被认为违反社区准则无法发表,想想就无限悲催。记得刚来时光的时光便有大神介绍过这部影片,时隔多年才来观影,而当年的日志已不复踪影。时光,你下次什么时候改版呢。
《狗牙》是一部极权主义影片,大到可以隐喻政治、宗教、文化的极端控制,小到男权主义社会下的危机都可。纯白的服饰既是单纯也是无知,看似牢不可破的谎言思想和高墙紧锁却因为一名辅业妓女的女职工到来而崩溃,新鲜神秘的事物让囚禁的孩子有了好奇,进而怀疑,最终反抗。
兄妹乱伦这场戏里男人只出现在了镜子中,预示这是男权主义的虚幻和崩毁的前奏
大女儿的脱逃算不上彻底成功,甚至最后被带到工厂依然闷不吭声躲在同样钢铁汽车里便预示着结局的悲惨,受限于极权思想的她既不能带着犬齿也不敢双脚触地,但对于这个绝对保守的家庭无疑是一块石起千层浪,为了得到心爱的东西她可以放荡、服从、耍狠、伤人,代价的过程都不及真实的结果重要。她叫自己布鲁斯,我认为名字是个关键,虽然不知道她看的录像带是什么片子,但估计是拳击片,各种热血且具冲击性。父母给的名字是他们的希望,自己选的名字则是来自自我的愿望,这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
可以料想第二个应该会是儿子,作为正在成熟起来的男性角色,他迟早会代替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性事被父亲牢牢操控在手里的儿子最终很可能犯有俄狄浦斯情结,以此彻底摧毁父亲的绝对权威;小女儿的思想受奴役较严重,她既不发问,也不怀疑,全身心接受父母的“保护”,并且带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热衷玩被烫、窒息、昏厥游戏等。如果导演会将这个家庭故事继续下去的话,小女儿会成为哥哥的性玩具,最终在家庭分裂之际自毁。
妻子扮演的绝对服从副手向孩子们歪曲了所有的语言意义,一心一意传达着美好,例如“猎枪”是白色的小鸟、“僵尸”是黄色的小花。她在片中的作用和过去几千年历史上女性的作用相同,即繁殖和教唆。她自诩一生最大的荣耀是生了个儿子,而日常生活则完全以贯彻丈夫的思想为本能活动。
父亲工作的工厂无数次以绝对凌厉的线条和坚固形象出现,也反映了父亲冷漠、被工业化的操控欲思维。
可笑的是,片中父母以干净词语来代替带有恐怖、性、肮脏、暴力等不好意味的词语,以此竭力营造纯洁环境,却并未意识到语言本身的发音或形状都不重要,因为它本身所代表的涵义永远不会被抹杀。即便女性的阴部用“键盘”来代替,这也阻挡不了她们从中获得性快感和心理上的种种变化;即使婊子这个词变成了头顶上光明的大灯,也改变不了熟悉母语的人民在说出这个词时本能的厌恶感和发泄欲。更其甚者,儿子在性爱中虽然毫无经验,但依靠自己的本能还能挑选姿势,性自由之后带来的心理成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反抗。不论是儿子和妓女,父亲和母亲,所做的都是FUCK,他们又如何能避免这肮脏词语之首的存在呢。
片中的人物说话时常常只出现半身,且下半身特写居多,也在暗喻这一家人思维被僵化后只凭欲望做事的本能,乱伦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九八四》里有段对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试图推翻英社极权的组织部下之一奥勃良在招募同伴时要问一系列问题考验他们的忠诚度:
“你们准备献出生命吗?”
“是的。”
“你们准备杀人吗?”
“是的。”
“你们准备从事破坏活动,可能造成千百个无辜百姓的死亡吗?”
“是的。”
“你们准备把祖国出卖给外国吗?”
“是的。”
“你们准备欺骗、伪造、讹诈、腐蚀儿童心灵、贩卖成瘾毒品、鼓励卖淫、传染花柳病——凡是能够引起腐化堕落和削弱党的力量的事都准备做吗?”
“是的。”
“比如,如果把硝锵水撒在一个孩子的脸上能够促进我们的事业,你们准备这么做吗?”
“是的。”
“你们准备隐姓埋名,一辈子改行去做服务员或码头工人吗?”
“是的。”
“如果我们要你们自杀,你们准备自杀吗?”
“是的。”
这段对话所暴露的政权本质极为可怕,但讲究说话方式像过山车般拐弯抹角的国人自然不习惯这种血淋淋的腹黑。一如片中的儿子杀死了一只柔弱的猫,习惯于依附强大思想来自我保护的人也会接受“猫是万恶之首”这样的措辞。
如果将本片单纯看做家庭教育片的话也未尝不可,父母用绝对的保护避免孩子受到外界的一切伤害,他们不坐飞机只玩模型、他们不谈恋爱只会做爱、他们不需上学只要会玩、他们不需交友只有兄妹作伴,这栋房子绝对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家长们心中最为理想的住所。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极端,但却给人极大的警示:如何正确教育、爱护孩子。
用一个家庭暗喻的极权或教育的方式都指向了一个结局:毁灭,只是时间长短而已。用训练狗的方式训养孩子,等着他们的恒牙脱落才肯放手,这种现象是否有些熟悉呢。
[黑鹰坠落]:战争剧作的轻与重
[兄弟连]中有一段拍的十分不错:E连的大牛因躲避炮火而被撤退的队友误留在了战场上。身负重伤的大牛在德军阵地艰难地躲藏了一夜。同时营地里的队友坚信他并没有战死,志愿连夜前去搜救。
其实后来并没有发生所谓的“搜救”。清晨时大牛返回营地,遇上了驾车而来的志愿小队。一行人轻车凯旋,面对E连的欢迎,大牛说了一句“我从来没有如此爱过你们”。这句话的背后,是二战背景中并不发达的通讯技术,使得对友军阵亡与否的判断,系于一念之间。
这一集的名字叫[新兵]。志愿小队中,有刚刚加入E连的菜鸟。从剧作上来说,的确可以再安排一场惊心动魄的E连敢死小队夜袭德军大营的营救戏,但这样真的好吗?要知道,在这之前,E连已经吃了一场败仗,还有一场大牛在黑夜中与德军士兵拼刺刀、被当地居民搭救的戏。白刃战与疗伤,算是战争片中最惨烈的场面了。在铺垫做足的情况下,也许只需要一场从战争中孤立出来的相遇,那么刚刚经历战争残酷的新兵,与大牛之间的情谊,便能脱颖而出了。
前面的这些,只是想说明,写实系的战争片,也需要考虑剧情的孰轻孰重。挑挑拣拣,能拿得出手的写实系现代战争片,大概只有一部[黑鹰坠落]。
战争片难拍,不仅仅是难在还原战争场景上。在当今电影工业成熟的背景下,“还原真实”很可能只是金钱问题,进一步的功力体现在细节上。看[兄弟连]有一个乐趣就是找细节,比如钢盔上的弹孔。莱德利·斯科特还是表现出了早年拍[异形]时那种严谨的作风,细节的累积让电影具备了反复观看的“嚼劲”,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整体上令人信服的写实美感。
难就难在思想。战争往大了说都可归于政治。现代战争比起二战,规模更小,切口精密,背后操作复杂。写实战争片不方便纠结于幕后问题,所以主题往往从个人身上放大。
[黑鹰坠落]看到最后,发现它的主题其实是“兄弟情”。
[兄弟连]的处理方式是:一集讲一个角色。[黑鹰坠落]其实也可以做类似的安排。四个游骑兵小队,一支三角洲小队,一纵悍马车队,以及两架黑鹰。一次疑点重重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一场营救友军的逃亡,本身是一个非常棒的舞台,任其做排列组合,故事都能织成一张大网。
[黑鹰]的问题就是:野心太大,出现了一种全景式的困局。战争场面本身已经占去了大部分空间,还要塞进兄弟之情、战争的残酷、群戏、多线叙事等元素,恐怕消化不良。
可以是可以。高明的剧作,要分清轻重,谁为谁服务。[黑鹰]的各场戏拍的都太好了,结果产生了谁都不让谁的混乱。
在资料馆看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士兵盯着地上的一只断臂,声音突然间就切没了。的确这种强行打断节奏的手法,非常写实,效果震撼(其实“影院音响坏了”这个想法更加吓人)。还有一段:游骑兵被一对持枪的民兵父子逼进了房子里。他出门时滑了一跤,门外的儿子原本是瞄准他的,结果错杀了父亲。
这些片段都拍的很好,但被孤立出剧情了。
描写兄弟情的剧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力于角色的塑造。第一遍看[黑鹰]最直观地感觉里面塑造得最好的角色是三角洲部队的胡特。他的角色特质就是孤胆,但在队友陷于危难时,他仍会以自己的方式出手相助。观众喜欢这种有所隐藏,但又有变化空间的角色。
伊万·麦格雷格饰演的“磨咖啡的打字员”格里姆斯,也属于有“空间”角色。他和滞后的三角洲部队的桑德森上士共同行动,一开始是处于受人教导的懵懂状态。后在一次街口突破中,他只身面对敌军的武装车辆,又受到RPG的直接打击,经受死亡考验,达到了与老兵平起平坐的地位。
格里姆斯和第四小队的队长埃利斯曼上士本该都是有“成长空间”的,而埃利斯曼同时还是小队核心,戏份更当吃重。但在影片中他时而显得成熟可靠,时而又茫然无助。影片着墨于他和胡特的“跨队”友谊,但削弱了他与自己小队的联系。两名机枪手被落在后面,他似乎没有任何表示。这样一来,后来抢救队员的桥段,就缺乏了说服力。
参加这次艾迪德搜捕行动的是一支三角洲与游骑兵的混编队伍。影片在人物的情感联系上也沿用了这种“跨队”搭配。不同军种之间的不同武器装备、行动方式,能成就一台细节控的盛宴。
但终究,网撒得太大,要收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从角色身上发展出的主题,少了一位起支柱作用的角色,就难以令人信服。[黑鹰坠落]的问题不在表演或角色塑造,而在选择。
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
(2001)
《听到涛声》纪念高中时期高贵冷艳的女神。
《听到涛声》是由吉卜力动画工作室于1993年制作,由望月智充监督的动画作品,影片长度为72分钟,并没有在电影院上映而是选择了在电视网播放,是一部吉卜力提携新人的作品。坦白说望月智充明显不如其吉卜力接班人近藤喜文有才华,不是说《听到涛声》的走现实派路线不如《侧耳倾听》那种幻想风格,而是,《听》作为一部实打实描绘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感情生活电影,实在是缺少了细腻的感情,其故事内容也略显平庸。
电影中的女主角武藤里加子代表了所有屌丝那个学生时代时无法触碰的高贵冷艳的女神。就像我在《西西里美丽传说》的观后感写的那样,美女只分为两种,女人喜欢的美女和女人不喜欢的美女,武藤那种高贵冷艳不乐交际的性格,永远都只会是女人不喜欢的美女,这种美女的处境总是一样的:受尽她孩们背后的闲言闲语,一旦有机会,她们当然会欺侮她。你可以把这种情形看为雌性动物为取得雄性动物的繁殖资源做的自我保护行为,也可以看为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卑鄙行经从有人类起便从没有改变过。
上学时期总是有那么一个超越了一般朋友友谊的挚友。
一个屌丝最美好的恋爱回忆莫过于与曾经的女神发生过一些电视剧情节了,只要有剧情,等过几年这剧情就会在屌丝心中酝酿成比蜂蜜更甜比雨后花蕾更美丽的青春记忆。
而阿拓真的是各种作死,被女神打耳光,被兄弟揍,居然还敢打女神耳光!在他心中大概不存在怜香惜玉这个词,绝对的屌丝!
阿拓和松野在多年之后重归于好,一切都释然了。
、
日后多年,重遇女神,阿拓终于向自己坦白,他是喜欢女神的。《听到涛声》作为吉卜力工作室出产的唯一一部全面写实的高中恋爱感情故事,它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武藤始终都没有向任何人说我喜欢谁,就是这样,学生时代的女神永远都是神秘、高冷高不可攀的,若不是这样,便不会让人觉得是神,而只是个漂亮的女孩子罢了。(完)
更多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
1993年望月智充在吉卜力工作室完成电视动画《听到涛声》,之后在吉卜力内部举办试映会。当时宫崎骏坐在望月智充身边。宫崎骏起初在吉卜力工作室观看本篇动画的试映后表示《听到涛声》并不是个好作品。望月智充后来回忆:“他在我旁边跟我一起看,那可说是我人生中最为漫长,也最痛苦的70分钟。虽然当时高畑先生也在,不过他只骂自己做的东西,别人做的他从不动怒,所以我一点也不怕高畑先生。可是我身边的宫崎先生,却把我吓得...。不过自从那次之后,这个业界我就不再有什么好怕的了。”
2014哥斯拉:我再一次看到中国群众的无知
剧情羸弱,这点必须承认。但哥斯拉发展了几十年到今日,早就不是以看剧情为主的电影了,而是欣赏那震撼人心的壮观场面,所以那些喷哥斯拉剧情无聊的人,我只觉得他们是在故意挑刺;还有一些说哥斯拉这一回竟然做了救世主,我就只能大笑中国群众实在太无知了。哥斯拉从来就没有主动伤害过人类,都是人类害怕它去弄它,而且大多数时候它都是正义的代表、人类的伙伴,没想到中国的群众却以为它是邪恶的化身、怪兽中的破坏者,无知到这份上,我都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至于拍摄的效果,我觉得非常棒,那满目疮痍的城市、那几大怪兽、那海啸、打斗场景,那一个个大场面,这是国人做制作不出来的,这也是这部哥斯拉可以让我欣赏的地方。某些看了枪版或去劣质电影院没看到特效的屌丝,我又只能呵呵了。我也是屌丝,这样的特效电影,不看高清版,还看它做啥。
绝命毒师的老白率先登场,带了个头就领便当了,还以为会是主角的。
片中不少加入不少中国元素,街道、中文名、建筑、灯笼,这是想来中国骗钱的节奏。
《悬崖上的金鱼姬》宫崎骏作品中最单纯的一部动画。
电影进行到80分钟左右时,久石让的配乐“船団マーチII(船队的进行2)”响起,我去我直接吓尿了!这曲子与他为《让子弹飞》的配乐“太阳照常升起(最初为其同名电影配乐)”简直一模一样!,只是结尾变化的几个音不同了~现在奉上两首曲子,你们仔细感受下!- -,久石让你不能重复自己啊~
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姬》是宫崎骏作品中最单纯的一部,但是单纯不简单,作品依然像宫崎骏的一贯风格,充满了各种幻想童话色彩和大场面的描摹。宫崎骏在《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作品中挑战了自己,他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去展现海水的质感。(如果大家还记得呈现海水质感奇迹的《海洋总动员》这部动画的话,可以去查当时的资料,就会知道呈现海水质感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吉卜力精益求精的品质保证背后,宫崎骏更将自己的野心扩大,这部电影受众指向了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宫崎骏想将其打造成为所有年龄层段都喜欢的电影,就算5岁的小朋友也能看得懂的电影。他确实做到了,了不起,这也正是迪士尼制作动画的理念---让所有人都喜欢、都快乐。
(欢乐的卖萌单纯向动画,虽然部分故事节奏略显冗长,但是仍然瑕不掩瑜。实在喜欢“波妞”这个名字,宫崎骏说,这个名字让他马上想起柔软的东西。)
(呈现海洋情景的挑战是最难的,宫崎骏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
(漂亮的房子)
(我开始注意到,宫崎骏的作品中总是有那么一两个位于湖或海中心的孤岛式小屋。)
快乐简洁的结尾,是宫崎骏所有动画作品结尾最明朗最轻松的一个。
《新冷血十三鹰》七星刺血大法
《华氏451度》--西式“焚书不坑儒”
特吕弗的第一步彩色片,男主角奥斯卡参演过导演的《朱尔与吉姆》,并凭借费雯丽最后一部影片《愚人船》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女主角朱莉被阿尔帕西诺称为“最富有诗意的女演员”,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本片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雷·布莱德伯里的同名科幻作品。
影片背景发生在未来,一个禁书焚书的年代(遥想当年秦始皇干的才叫斩草除根,读书人直接拉出去活埋),家里有藏书的人们先被警察抓起来,再由消防队员焚毁书籍(特写很多,可惜不认识法语,惊现一本《洛丽塔》)。男主角莫塔格本是一名忠心的消防队员,工作出色面临提升,某天遇到了一名和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通过和她的交谈莫塔格发现了生活的枯燥和工作的压迫,他开始偷偷藏阅书籍,直到消防队员下一个搜查的目标是他家......
莫格塔看着玻璃里的上司无声打骂着两名新学员,三个人都像是融化般毫无真实感,预示着莫格塔最后对自己工作和人际的怀疑
片头消防队员焚书的一场戏是全片营造的社会压抑气氛最好的一场戏,消防队员不发一言整齐有序的将藏在边边角角的书都翻了出来,仍在外面的铁架上,一个孩童拾起了掉落的一本书正在翻阅,一个消防队员只消一个瞪眼,孩童的父亲赶紧拿走书将之扔在铁架上。此时的围观群众或是看热闹或是表达自身的清白,无不对消防队员的行为肃然起敬。呼啸的火焰烧掉了人民进步的阶梯,也烧掉了这个社会存活的根基。
反乌托邦世界的终极社会形态是极端恶劣的,而影片所展现的未来世界仅仅是从焚书护书的角度来言,可以说是相当温和的控诉。大量的影像对准了正在被焚毁的书籍,在华氏451度的燃点下蜷缩,只消几分钟便从印刷着精美图画和至深哲理的上好纸张变成毫无价值的卷曲黑灰,虽然知道特吕弗的一部电影不会让这些精神财富彻底消失,但在观影过程中还是由衷感觉到了心疼和愤怒,继而理解在故事中所要展现政权对自由思想的恐惧之深以及人民对丧失人权的控诉。在民主的新社会里,这种极权只以某种形式悄悄的存在,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不知有多少“禁书”不允许被带入大陆,保护人民也罢恐惧思潮也罢,选择的权利不在下等人手里。
被换血的妻子失去了记忆、痛苦、梦想和爱,只剩下了莫格塔记忆中的空壳和熟悉的性爱
不救火只放火的消防队、随便抓人搜身的消防队员、人们不记得过去不了解历史、家家户户的电幕、莫名其妙消失的亲人等等都可在《一九八四》中找到对比和更详尽的解释。但影片设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还算不错,居有大屋穿有良服,完全达不到物资匮乏人人保命自顾不暇而无所谓精神生活贫瘠的标准,特别是许多老人在公园里和儿媳照顾婴儿遭遇消防队员翻箱摸衣一场戏,书籍被制作成考试必备小抄大小还被从婴儿口袋翻了出来,乍一看触目惊心,还以为这襁褓中的婴儿也要被带走,这样公开挑战吃喝不愁的民怨之事最后竟然只变成了男主角悄悄放走藏书犯开始反抗工作的标志,以个人抗争取代社会写照,这样的格局在我看来未免太小了。在表达没有阅读的世界中,特吕弗也仅仅是让所有人沉默,尽可能的减少交流,却没有更为深刻的将普通人民缺少思想碰撞或相关权益下更为激烈的表现,例如更为粗鄙或增加犯罪等。
比较令人惊喜的是影片中的红色,即代表着消防队的红色,墙壁和消防车的红色既是吞噬一切的火焰又像喷涌的鲜血,这种色彩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偷窥的消防队员旁边的书籍封面、普通人家中的墙壁颜色、学校墙壁的颜色等,无不证明了这种监视的存在来增加恐惧感。
这部电影虽然充满了政治、社会隐喻,却难以摆脱浓重的文艺范。所以在自己珍藏了一辈子的书籍上自焚而死的妇人可以面带微笑似舞似歌,而因抗争而自愿变成一本本书籍记录者的人在亲人离去后也可以当做是更为深刻的理解书中故事的经验,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不够激烈,甚至在莫塔格亲面政府的谎言时也毫无反应,很快便甘心成为了一本书,这种反抗太消极太悲观了。
惊现马克打酱油
这四个人竟然在飞啊
《摩托日记》:坚强起来 才不会丢失温柔
真正的旅行是那些为了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都轻松愉快的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波德莱尔《恶之花》
有理由相信,如果青年埃内斯托没有成长为后来那个“20世纪最后的征人”——切·格瓦拉,那么他早年在拉丁美洲的游历日记就不会如此广为人知,也未必会被拍摄成现在这样一部电影。反过来,只有当我们读过了他的日记或者看过了这部电影,才会明白,或者至少部分的理解:埃内斯托何以能够成长为切·格瓦拉。当年的这趟拉丁美洲漂泊之旅,让观众感受到了切年轻的生命活力,以及蕴藏其间的“诚挚心灵”与“崇高精神。”
然而,切·格瓦拉广为大众所知,甚至一度成为流行符号和时尚,却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因为他实在是个美男子,并且相当会摆pose。看看那些流传甚广的照片吧,切的魅力不逊于任何一位好莱坞刻意打造的国际巨星。而当我们意识到他是切而不是那些空有一副皮囊的影视明星之后,这种魅力越发的不可抗拒。
《时代》周刊说:“切是一位危险的人物,他脸上充满着许多妇女为之动心的伤感的微笑。”《明镜》杂志说:“这双危险忧伤的眼神把世界迷住了,你不知道这个人的眼神里究竟藏着什么?”
如同人们沉醉于切·格瓦拉革命的浪漫而忘记了其浪漫背后的艰苦和危险一样。在面对埃内斯托这趟流浪旅程时,更吸引我们的是那个名为“大力神Ⅱ”的机车启程时激动人心的轰鸣声,和沿途那些令人应接不暇的美景,而往往忽略了旅途者皮鞋上所沾染的“真正的灰尘”。
上路后不久的埃内斯托就不得不面对和女优奇奇娜分手的局面,像所有曾经脆弱的年轻人一样,他需要摆脱自己对于爱情的强烈依恋。“大力神Ⅱ”在屡禁劫难之后没过多久也报销了,埃内斯托和好友阿尔维托不得不开始徒步旅行。一路上伴随着经常性的寒冷与饥恶,埃内斯托的哮喘病亦时有发作,他唯有以坚强的意志来加以克服。尽管少不了互相抱怨和发牢骚,但两人都没有停下脚步,沿途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拉美人民的苦难震撼了他的灵魂。
“我的眼睛扫过浩瀚的苍穹,天上的星星在快乐的闪烁着,好像在回答我内心深处的问题:‘这一切值得吗?’回答是肯定的。”
《摩托日记》本身的文本是日记体裁,素材比较零散和随性。因而电影在改编时做了一些戏剧性的整合。整体风格是前半部分富有青春活力且不失搞笑,后半部分人物渐趋成熟氛围也转而沉郁。这里举两个例子。原本奇奇娜和埃内斯托分别时托他给自己买的是一条连衣裙,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内衣。阿尔维托因为一直觊觎买内衣的钱而未能得逞,忿忿地对埃内斯托说:“她永远不会穿给你看,更别说为你脱下来!”
另一则,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埃内斯托生日那晚,在集中性治疗麻风病人的村庄,他强行横渡亚马逊河,要与河那头的麻风病人一起庆生。在原来的日记中,实际上这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渡河是发生在埃内斯托钓鱼回来的途中。导演这种收尾性的改动显然是有寓意的,“要成为一名革命者,首先需要一场革命。”渡河就是一种革命,从此,埃内斯托不仅仅是用演讲并且用行动和整个拉美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无产者联结在一起。
羽轩 2014.08.25